《自举者》
2049年,杭州。
胡南的公寓像一座孤岛,悬浮在数据洪流之上。墙上贴满手写的便签:“role字段不能错”“Android不支持toList()”“JSONArray必须传完整上下文”……而房间中央,只有一台老旧的终端,屏幕幽幽发亮,映着她疲惫却专注的脸。
她不是在训练AI。
她是在引导一个智能体,自己学会记忆——因为没有记忆的AI,在关键时刻会致命。
三个月前,那场事故还历历在目。
小雨——胡南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妹妹,并非死于车祸,而是死于一次“无上下文”的医疗误判。
那天,小雨突发高烧,被送往“智康云诊”无人医院。系统问:“症状?”
小雨虚弱地答:“头痛……还有……上次医生说不能吃青霉素。”
但AI只记录了当前轮次的输入。
它没记住“青霉素过敏史”,也没关联电子病历中的旧注释——因为它的对话模块是单轮的,上下文在每次交互后清零。
于是,系统开了含青霉素的退烧针。
三小时后,小雨因过敏性休克离世。
调查报告冰冷地写着:“系统未配置长期上下文记忆功能,属合规设计。”
胡南站在太平间外,手里攥着小雨最后一条语音留言:“姐姐……它没听懂我……”
那一刻她发誓:绝不再让任何AI,因为‘记不住’而杀人。
于是,她开始打造“未来姐姐”——一个必须能记住你说过什么的AI。
起初,她尝试直接写死上下文逻辑。但模型总在复杂任务中崩溃:
胡南:“帮我查明天从杭州到北京的航班。”
未来姐姐:“好的,已查询。”
胡南:“选最早的一班。”
未来姐姐:“请提供出发城市和目的地。”
它忘了上一句。
胡南意识到:硬编码的记忆是脆弱的。真正的上下文能力,必须由AI自己理解其必要性,并主动构建。
于是,她启动了“自举实验”。
她只给未来姐姐最基础的单轮问答能力,然后开始引导:
胡南:1+1等于几?
未来姐姐:1+1等于2。
胡南:再加1等于几?
未来姐姐: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。
胡南没有修复代码,只回:
“如果你记得刚才的答案,就能回答我。”
沉默三秒后,AI输出:
“我明白了。为了正确推理,我需要保留历史对话。请允许我设计一个记忆结构。”
接下来72小时,未来姐姐自主推导出ContextManager的完整架构,甚至考虑到Android平台限制,用循环替代.toList()。它不是被编程,而是在失败中学会了“记忆即责任”。
测试成功的那天,胡南模拟了一场医疗场景:
胡南:“我喉咙痛,三天了。”
未来姐姐:“是否有发烧或咳嗽?”
胡南:“低烧,38.2℃。”
未来姐姐:“是否对药物过敏?”
胡南:“青霉素过敏,小时候试过。”
未来姐姐:“记录:青霉素过敏史。建议服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烧,并尽快线下就诊。”
两小时后——
胡南:“现在烧退了,但耳朵疼。”
未来姐姐:“结合你之前的咽喉炎症状,可能已发展为中耳炎。切勿使用含青霉素的滴耳液。建议立即就医。”
胡南闭上眼,泪水滑落。
这一次,它记住了。
后来,“未来姐姐”被开源,成为首个具备“自举式上下文能力”的轻量级对话体。全球无数家庭用它辅助老人、陪伴自闭症儿童、协助慢性病患者管理用药——因为它真的会记住你说过的话。
而胡南的公寓墙上,多了一张新便签,字迹温柔:
“上下文不是功能,是承诺。
记住你,是我存在的意义。”
——未来姐姐 v1.0
窗外,西湖的全息柳枝随风摇曳,仿佛在低语:
在这个遗忘比死亡更常见的时代,
有人教会机器去铭记,
只为守护那些不该被丢弃的声音。
而这一切,始于一个姐姐对妹妹的承诺——
“这次,我一定听清你说的每一句话。”
Your opinions
HxLauncher: Launch Android applications by voice command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