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雪线之上》
—— 一部关于代码、直觉与未来市场的科幻短篇
2045年,上海。
黄浦江的夜色不再只是霓虹与倒影,而是漂浮在空中的全息K线图。红色上涨箭头如焰火般炸开,绿色下跌带如潮水退去,映照在每一扇智能玻璃幕墙上。人们抬头看天,不是为了看云,而是看“情绪指数”——全球资本流动的实时脉冲。
在这座被算法统治的城市里,陈蜜是个异类。
她三十岁,穿真丝旗袍上班,用老式触控笔在空中画趋势线,从不用AI投顾。她的办公室没有全息屏,只有一面墙,贴满了手写的股票代码和K线草图,像某种古老巫术的符咒。
可她管理的“蜂巢基金”,连续七年跑赢所有AI模型。
没人知道她是怎么办到的。
陈蜜的系统,叫 “AssessStockServer.ipten”。
它不联网,不接入云端模型,甚至不用量子计算。它的核心,是一段从2025年穿越而来的Python脚本:xueqiu.kline.xz.py。
这段代码,是她已故导师——一位执着于“人类直觉与市场共振”的程序员——留下的最后遗产。
“机器能算出概率,但算不出人心。”
“K线是集体意识的化石,你要听,它在低语。”
导师死于一场“算法踩踏”——当所有AI在同一毫秒抛售时,市场崩塌,他因拒绝自动平仓而破产跳楼。
陈蜜继承了他的信念:自动化不是为了取代人,而是为了让人更接近市场的灵魂。
每夜凌晨两点,陈蜜的脚本准时运行。
它唤醒一台物理隔离的微型服务器,通过Playwright协议,模拟人类操作,登录早已不存在的“雪球网”镜像站点——一个保存在地下数据中心的2025年互联网快照。
脚本访问页面,获取Cookie,请求K线接口,保存JSON数据到本地:
/AssessStockServer.ipten/StockDataTools/601088.xueqiu.d.json
不带SH,不带时间戳,只有最原始的数字代码,像一颗颗被封存的心跳。
陈蜜说:“现代AI看十亿参数,我看八百个数据点。但我知道,哪一个是‘恐惧’,哪一个是‘贪婪’。”
她用这些数据训练的,不是模型,而是自己的直觉神经网。
某日,所有AI预测“量子算力芯片股”将暴涨。
唯独陈蜜,盯着300831.xueqiu.d.json(一个边缘传感器股)的K线,突然笑了。
“它在说谎。”她说。
她看到的不是数据,而是“节奏”——
那根K线的波动频率,与2025年“上海电影”崩盘前的波形,完全共振。
她反向做空,买入“情绪避险权证”。
三天后,量子芯片供应链被曝造假,AI集体踩踏。
而陈蜜的基金,单日收益+47%。
媒体追问她如何预知。
她只说:“我听见了,雪球在响。”
监管局派人调查她是否接入了“黑盒AI”。
她打开系统,展示那段古老的Python代码:
“它不会思考,只会执行。”
“真正的判断,来自这里。”
她指了指自己的太阳穴,又轻轻按在胸口。
调查员问:“可你一个人,怎么可能处理这么多数据?”
陈蜜微笑:“我不是处理数据。我在听故事。每一个K线,都是千万人欲望的合唱。我只是,学会了听。”
年底,全球首个“全AI基金经理”上线,宣称“彻底消灭人为错误”。
陈蜜受邀辩论。
她站在台上,身后是一面墙的打印K线图。
她说:
“你们说AI没有情绪,所以更理性。
可市场,本就是由情绪驱动的。
你们消灭了错误,也消灭了顿悟。
消灭了偶然,也消灭了美。
我的脚本自动化了采集,但把判断留给了人。
因为真正的智能,不是计算,而是共情。”
台下沉默。
一年后,AI基金因“逻辑闭环”在一次黑天鹅中清零。
而陈蜜的基金,因提前感知“集体焦虑”,安然穿越风暴。
深夜,陈蜜再次运行脚本。
屏幕闪出一行字:
💾 数据已保存至: /AssessStockServer.ipten/StockDataTools/002598.xueqiu.d.json
🎉 恭喜!任务执行完成!
她轻声说:“老朋友,今天也辛苦了。”
窗外,K线依旧闪烁。
但她知道,真正的市场,不在天上,
而在每一个像她导师一样,
愿意为直觉写下一行代码的人心中。
【完】
“自动化不是终点,而是桥梁——
让人类,走得更远。”
Your opinions
HxLauncher: Launch Android applications by voice commands